,官府也只会当作没有看到。海汉人把海南岛已经经营成了国中之国,难道福广两地的大官们真的看不到吗?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视若无睹,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凭大明这块招牌已经无法撼动海汉,冒然招惹海汉反倒会给自己惹一身骚。而且如今的福广两省官场上,有几个穿官服的敢发誓自己与海汉一点利益瓜葛都没有?得罪海汉人就等于是跟自己过不去,跟银子过不去,跟周围的同僚过不去,谁会愿意去出这种头?
也只有海汉人敢于这么明目张胆地宣扬这种反大明的论调,换个地方换个角色,早就被治罪打入大牢了。李奈对此倒是已经习以为常,毕竟宁崎可是说过“大明比海汉差了三百多年”这种话的人,在过去出版的《海汉参考》上也不止一次发表过类似论调的文章,要让他写出夸奖大明的文章,估计比登天还难上几分。
李奈继续翻看其他版面的内容,倒是没有什么其他的大新闻,占据版面最多的是最新一期海汉基层干部培训班顺利结业的消息。这篇新闻通稿中不仅列出了参加进修班的学员名单和所属单位,而且还有众多海汉机构、协作单位和合作伙伴的贺词,报纸上的祝贺名单比学员名单要长了好几倍,这景象也是叹为观止。当然了,李奈很快就在下面的名单中找到了自家商行的名字,而且是在合作伙伴名单中排名第一,第二是“琼联发”,第三则是福建商会,足见“福瑞丰”的地位之特殊。
不过李奈更在意的东西倒不是这个名单的排序问题,而是这件事所折射出来的海汉社会变化。外面的人或许并不是很清楚“海汉基层干部”是个什么编制,但李奈却知道这其中的门道。海汉正是靠着自己培养的官僚队伍,逐步架空了治下地区的大明地方官府,而这些海汉基层干部,也一点一点地取代了原本由官府负责的田产、保甲、税赋、治安、卫生等方面的职能,重新组成了海汉式的社会架构。
李奈其实也说不清海汉人操弄的这套官僚体系比起大明到底有哪些优势,但很显然海汉官方机构运作效率要高得多,类似铺路修桥、兴修水利、开荒屯垦这类的事务,海汉人往往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大明地方官府需要一两年才能做完的工作。海汉所培训出来的这些基层干部,论文化肯定比不了读书人出身的大明官员,但实际操作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却要强出不少。
李奈叹了一口气,草草翻完了其余的版面,然后将《海汉参考》放到一旁,拿起了《海汉快报》。或许是因为价格的愿意,这《快报》的纸质和印刷质量都比《参考》要略差一档,不过排版上要更为紧凑一些,毕竟不少版面要用来放置各类广告,每一寸纸面都是钱。
当然了,由于这份报纸针对的读者群体不同,所以其刊登的文章风格也与《参考》大相径庭。比如这一期的头版头条文章,新闻的标题就很耸人听闻——新移民拉帮结派之风何时能休。
李奈看了下文章内容,大意是讲由于近几年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目前海南岛的人口结构日渐趋于复杂,而大量从外地来的新移民习惯于抱团取暖,甚至有一些人为了小群体的利益,不愿服从民政部门的管理,不肯接受统一的安置分配,其中也不乏试图暴力抗法者。
文中举了一个实例,上个月分配到陵水县的一批来自大明北方的移民,就因为水源问题与当地的黎人村落起了争执,后来还打伤了前去调解的民政干部。其中的经过写得绘声绘色,读起来颇有画面感。当然了,肇事者也因此付出了严重的代价,共有十七户三十六人涉事,全部被判了刑期不等的苦役。带头闹事的人直接被重判十年,以苦役营的条件,估计是没办法再活着出来了。
文章从地域文化差异出发,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多重原因,不过最后文笔一转,认为其根源还是在于新移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够,要教会这些大人或许稍微晚了一些,但现在至少还来得及教会孩子遵纪守法。孩子们如果不读书上学,学会应该遵守的规矩,那么长大后很可能就会落个犯法判入苦役营的下场。
结合刚才在《参考》上看到执委会决定要加大海汉教育机构普及规模的报到,李奈认为这篇文章应该是要以民间冲突这件事为官方的教育政策变化吹风,让民众能够更好地接受这种变化。
尽管海汉的教育机构对归化民有着种种政策倾斜,但还是有不少新移民笃信“读书无用论”,希望让小孩能早点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赚钱补贴家用。而海汉这两年则是憋着劲地新建学校书院,花钱聘请了许多读书人对学龄儿童进行基本识字教育。为了能够将归化民中的受教育率进一步提高,海汉执委会已经准备要出台半强制式教育制度,即学龄儿童必须要入学就读,如果家长不配合或者是阻挠,那么可能就会采取一些半强制措施了,比如暂时取消家长的监护权,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因此而获刑。
虽然这篇报道的文风相当八卦,但李奈还是认为这也是一种宣传手法,海汉人需要借此来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归化民们意识到孩子入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顺便接着新移民闹出的事情宣传一下遵纪守法、服从安排的重要性,震慑那些心头有某些不
情欲小说